第十四道門 Coraline(2009)

imageimage

這次真的要感謝安妮獎(37th Annie Awards),因為在報紙上看到安妮獎的相關新聞,才讓隔絕動畫世界已經一段時間的我,有這個機會認識這部動畫電影,進而實地接觸,到瘋狂愛上它。

「本屆安妮獎,最大贏家不是獲得八項提名的《公主與青蛙》(The Princess and the Frog),也不是囊括九項提名的《天外奇蹟》(Up),而是從半路殺出的程咬金——《第十四道門》(Coraline),共鯨吞十項提名!」

實話說,我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看動畫電影了,進入漫長的倦怠期。或許是因為前年的動畫電影太多,看著看著,卻總看不到創意,看不到思想,看不到創作人心中的火苗。這兩年只看了《異想天開》(Igor)和《怪獸大戰外星人》(Monsters vs. Aliens),看它們評價不壞,心中懷著期待,但開播不到半小時,失望隨之排山倒海而來。前者有精緻的美術設計,故事卻一點都不吸引人;後者胡搞瞎搞,活力四射,卻一點都不好笑。看過這兩片,非但沒有絲毫的治癒效果,反而讓我的動畫恐懼症加深加重,令人絕望。

imageimage 

不論是皮克斯、迪士尼、夢工廠或藍天工作室,都是一樣的情形,根本就是表兄弟,彼此約好了,不要超出那條界線,在有限、接近弱智的故事環境底下,拼湊出如工廠流程般單調的故事,然後等待觀眾反應。簡直是齊頭式平等,動畫市場的分贓者。他們都應該為動畫電影目前的貧弱與單調負上責任!

或許我偏激,或許我只是緬懷過去迪士尼歌舞片的美好,總之因為上述的緣故,我不再看好萊塢的動畫電影,長達半年之久。不過這期間,看的日本和歐洲動畫也少,只看了在各大獎項斬獲無數的《與巴席爾跳華爾滋》(Waltz with Bashir),這片風評好、態度佳,但依然無法勾起我心底深處,那份對動畫媒介的原始感動。

imageimage

直到最近在報紙上看到安妮獎的提名新聞,得知了第十四道門這部動畫電影。我初看這個片名便覺得熟悉,於是在腦中啟動搜尋——噢對了,應該是尼爾蓋曼的舊作,尼爾蓋曼寫過不少童書,這是其中一本,記得看過封面和扉頁,講述一個恐怖故事。

因為我過去看過幾本尼爾蓋曼的小說,勉強也算是一個尼爾蓋曼的愛好者。《美國眾神》既華麗又魔幻,用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包裝一個頗為吸引人的公路故事;《無有鄉》既純真又甜蜜,就像好吃的巧克力蛋糕一樣綿密,口感十足;《好預兆》既活潑又搞笑,踩在高空的鋼索上,使足了勁,表演各類逗人開心的雜耍功夫。本本都各有特色,各有長處,不變的是尼爾蓋曼作品中特有的青春氣息,飄揚著、煽動著讀者,有人說看尼爾蓋曼的書會讓人感覺年輕許多,我覺得這話說得一點都不假。也因為這樣的風格,偶爾也讓人聯想到,若尼爾蓋曼的小說能改編成動畫,那又是怎樣的光景呢?

對此,《第十四道門》作了一次漂亮而優雅的答覆。

imageimage

接近完美的配樂、逗趣的人物互動、節奏和氣氛掌握得宜,如夢似幻,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的極致饗宴。我實在太愛這部片,以至於難以用言語來形容,愛它裡面的各個人物、各個片段。這部片讓我又重拾過去觀看動畫電影的感動,動畫是單純而美好的,但近來的動畫電影卻越來越低齡化、單一化,有些討好小朋友和討好大朋友的笑話,反覆一再攪拌使用,讓人看了說有多膩味,就有多膩味。但觀看《第十四道門》,卻好比在深林中漫步,吐出髒空氣,吸入芬多精,為整個人注入一股清新的元氣,彷彿又活過來了一樣,對原本已經膩而生厭的動畫電影,還原當初的好奇,又開始躍躍欲試。

不誇張地說,這部片讓我又回憶起,過去看《聖誕夜驚魂》(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的美好時光。《聖誕夜驚魂》,不管在劇情、人物、節奏、音樂和氣氛拿捏,都是那樣恰到好處,是部一看再看也不厭倦的傑作;而今年的《第十四道門》,恰好也是同個導演——Henry Selick的作品,只是過去,我們總把《聖誕夜驚魂》的光環,加諸於製片提姆波噸的頭上,忽略當時較為生嫩,沒有名氣的Henry Selick。

這是一種非刻意的集體意識,我們一般人,很自然地便作如是想法。為何?答案呼之欲出——又是名為作者論的幽靈在背後作祟。

imageimage

起初,作者論乃為了提升商業片導演的藝術地位而創立的。反駁學院派的傳統說法,他們認為在商業體制下,導演或許不能對所有事情操生殺大權,但依舊可以在有限的範圍內,作思想和調度的發揮。後來,越來越多人附和這個新的觀點,漸成風氣,到現在,作者論已深深嵌入每個人的想法當中,一部電影,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製作群中最有名的人物,再才是其他。作者論令人詬病之處也在於此——只要有名,不論是擔任製作或導演,本片的成敗都會率先算在他的頭上。

看名氣,而非看擔任哪種角色,導演或製片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有名,簡直成為安迪沃荷的思想實踐。於是,實力派新人導演,若不幸有知名導演擔任製片或其他輔助型角色,等到電影成功後,功勞卻往往被硬生生搶去,被眾人忽視。這樣的例子很多,如Barry Sonnenfeld的《IBM星際戰警》(Men In Black)之於史蒂芬史匹伯,Pierre Morel的《暴力特區》(Banlieue 13)之於盧貝松,近藤喜文的《心之谷》之於宮崎駿,還有最近的Neill Blomkamp的《第九禁區》(District 9)之於彼得傑克森。

imageimage

新銳導演大家還不熟悉,論起信任程度,當然還是傾向已經功成名就的製片多一點。倒是還情有可原,不過當新銳導演推出第二部勁作,大家若再忽略導演本身對電影投注的心血,那就太說不過去了。過去也有不少在第二作才受大家肯定的導演,如上面提過的Pierre Morel,《暴力特區》反應不差,之後推出第二部導演作品《即刻救援》(Taken),佳評如潮,於是這位新興動作片導演開始受到肯定;還有日本動畫導演今敏,過去曾與大友克洋合作《回憶三部曲》,首作即大受好評,但大家多半只注意到大友克洋的名號,忽略今敏背地裡的努力,而之後他繼續創作,推出個人首部動畫電影《未麻的部屋》(Perfect Blue),更勝前作,且一再獲獎,終於得到該有的評價。

而這次,一心擺脫苦主陰影的Henry Selick,終於在尼爾蓋曼加持下,如願以償,經過十餘年,又再嘗風光的滋味。他過去不是沒有努力過,一九九六年發表同為黏土動畫的《飛天巨桃曆險記》(James and the Giant Peach),二零零一年又推出混合真人與動畫的電影《蹦蹦猴》(Monkeybone),但總不盡理想,差強人意,於是消沉了好一陣子,如今終於又再起,能夠在熟悉的舞台上證明自己,我想沒有比這更令人歡喜的事了,真心恭喜他。

imageimage

在這邊也希望Henry Selick能再接再勵,記取過去失敗的教訓,慎選改編對象,創造人生的更高峰,或許尼爾蓋曼的近作《墓園裡的男孩》是個不錯的選項。

總之,第十四道門是一部精采絕倫的作品,我個人很愛,寄望它這次能在安妮獎上擊退迪士尼和皮克斯,為Henry Selick、也為尼爾蓋曼奪得大獎,藉此證明動畫業界,沒有永遠的霸權,唯有創意和努力,才是贏取尊重的關鍵。

 

One response to “第十四道門 Coraline(2009)” ;

匿名 提到...

這片在HBO撥了真是很好的片,可惜在台灣名氣不大
原來它當年的對手是「天外奇蹟」(奧斯卡最佳動畫)
第十四道門整部片的製作讓人驚豔,故事很順暢,毫無冷場,好看!
而天外奇蹟有讓人感動的點比較佔便宜.
兩片風格雖不一樣我都蠻喜歡的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