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改變中的日漫觀點(下):未來將如何?

改變中的日漫觀點(下):未來將如何?

作者:Benjamin Ong Pang Kean
發表時間:21 July 2008 06:02 am ET

前面我們已經看過往昔日漫在西方市場的崛起歷史,但往後該如何走下去?講談社在美國設立分店,Viz著手研究原創日本風味的漫畫,而Tokyopop也察覺到改變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未來將會是怎樣的光景呢?

在日本,日漫往外發展已經超過五個年頭了,2007年在外地的銷售便佔整體的2.3%;在北美,相比於2001年全年共發行兩百本日漫,2007年躍升到1513本。因此,即便2007年日漫的成長幅度較過去稍微減緩,去年計算下來,日漫的銷售仍高踞整體圖像小說市場的一半以上。


火影忍者,由Viz Media出版,版權則掌握在日本兩大出版社小學館和集英社的手上。根據BookScan和USA Today的Top 150名單,這部火熱日漫不僅是圖像小說類的銷售第一,也是其中最受歡迎的作品。

我們從五個部分闡述了Kodansha進入美國日漫市場這個議題,做個總結,我們採訪到Jake T. Forbes和Jason Thompson對此的看法,另外再加上Becky Cloonan與我們的一些討論和評語。

Jake Forbes曾編輯超過五十部日本漫畫與韓國漫畫,服務的公司有TokyoPop(為資深編輯)、Viz Media和Go! Comi(擔任評論主筆)。他與人合作擔任魔獸世界日漫版的編輯,也為原創英語聯盟(OEL)創作Return to Labyrinth的漫畫劇本,這部作品由Jim Henson在1986年的奇幻電影改編而成。從上述經歷看來,他無疑是個日漫專家。

return-to-labyrinth-2-cover return-to-labyrinth-cover

據他所說,第一波日漫浪潮,即所謂的「前TokyoPop時代」,是由一小群非業界人士推動的,他們靠著熱情和毅力,千辛萬苦取得版權,引進日漫,介紹給當時對日漫一無所知的美國漫畫迷,這些人沒有一個藉此發財(歡迎Toren Smith用你的遊艇來反駁我[1])。下一波日漫浪潮,則是基於標準的投資運作模式,讓美國投機主義擴張了整個市場,突然之間,日漫變成一場嚴肅的生意,出版社不再以看守人自居,而僅是東西貨物流通的中間商而已。

「我想,以代理為主的出版社,往後不再有賺大錢的機會了,那個時代即將終結,」他繼續說。「像Dark Horse和Vertical這類的公司,主要做的是書籍生意,總是出版有品質的日漫來粧點目錄,吸引御宅族以外的消費群眾」。日本有足夠的小型出版社,讀者也發展出好品味,讓優秀作家能有一席之地,這些力量支持著非主流和獨立漫畫市場,但對於主流市場而言,日本出版社並不需要所謂的中間商。Viz是其中的例外,它被視為一種商標,大量出版日漫,同時也掌握在日本最大的兩家公司,小學館和集英社的手上(在這裡他們是夥伴,共同分享利益,但回到日本,他們還是維持激烈的競爭關係)。

TokyoPop近五年來最大的挑戰,在於證明代理生意是不是真的那麼穩當,是不是還能持續走下去?一來,他們試著透過廣告,把自己形塑為一種生活方式和社群活動。二來,企圖引領尖端技術的趨勢,專注於獨立通路的開發。再者,也是最具雄心的,是他們意圖建立一套作品生產線,部分取自日本業界的作業模式,希冀能在出版書籍之餘,也能導入其他媒體,作一個具商業意義的整合。最後,TokyoPop做的是日本娛樂事業,就如公司名字所顯示的一樣,而他們能在缺乏日本最新熱賣作品版權的困境中重新站起來嗎?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

在我看來,接下來的幾年,小學館、集英社和講談社將針對全球讀者集中火力發展日漫新作。工廠會加速運轉,以配合生產這些新鮮產品,而不是從前那萬年不變的代理工作。三大出版社和一些如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和角川書店之類的二線公司,將從當前衰退的日本市場中尋求振作,方法便是藉由生產專為這些海外市場設計以迎合他們喜好的作品,與國外能人合作碰撞出新的火花,或是盡量讓海外的預定出版時間表與國內一致等手段,更積極地、更具侵略性地拓展海外市場。

其中,Jason Thompson本身為Otaku USA的日漫編輯,同時也是Eisner-nominated Manga: The Complete Guide的執筆者,他提出一個樂觀的看法。「日漫逐漸演變成美國通俗文化的一部分,它會繼續緩慢但穩定的成長下去。我不認為未來會有什麼激烈變化,據我所知,TokyoPop的問題並沒有嚴重到讓整個產業敲下喪鐘,那只是壞的時機和壞的代理碰撞在一起的結果。大環境的不景氣,比日漫產業自身的問題更嚴重」。

otaku-usa-7-cover otakuus

「美國市場將進入一個小學館、集英社(Viz)和講談社兩者之間的大型冷戰。這個說法很誘人,但事實並非如此,美國市場反應出來的現況是『Viz和其他』。即使像Del Rey和Dark Horse這樣穩定營運的公司,手中握著火影忍者等狂銷作品的Viz仍強勢地支配整個日漫銷售市場。我相信講談社創立新公司自銷自賣,有可能比讓Del Rey代理更為成功,不過這只是假設,沒有什麼意義,談不上相信與否。講談社出版了一些絕佳的日漫,幾部非常有趣的作品已經發行並散佈於市面上,但從整個代理市場的宏觀角度來看,又有幾部作品是跟週刊少年同個級別的?一些如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和角川書店之類的二線出版社,也只敢挑選符合主流日漫迷口味的作品出版。基本上我說過任何不看好講談社的言論,都是基於這個觀點。明白地說,我希望他們的經營方針放在擴張日漫市場,而非去爭食既有的銷售基礎。但結果會如何,我們等著看吧。」

Thompson同時身兼Viz的週刊少年的第一個美國編輯,這本雜誌已有215000份的發行量。Viz還另外出版Shojo Beat,一本專為美國少女讀者設計的週刊少年姊妹刊。這些日漫雜誌幫日漫愛好者定義何謂好的漫畫——暢銷作品。雜誌上連載作品的單行本銷售也隨週刊的熱賣而水漲船高。「我不確定有多少人透過週刊來認識日漫並因此成為週刊的忠實讀者,」Thompson說。「所以除了增加商店裡架子上的漫畫雜誌數量(還有其他會放置雜誌的地方,如圖書館)以外,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方法可以看出市場的成長。在美國,漫畫雜誌多半被視為一種圖像小說的補充讀物,不過無論如何,我相信Viz的漫畫雜誌對銷售還是有正面的影響存在,而且我對Yen Plus很有信心喔[2]。」

YenPlus1a_500 img13359

Forbes說過直接在圖像小說單行本作長篇連載是一件極具風險的做法。出版社投入大量資金贊助,而漫畫家則相對犧牲大部分的時間,在不知道讀者反應的情形下努力工作達兩年之久,這段期間內,沒有人知道作品的成功與否。漫畫週刊模式為此打開一道曙光,可以增加新作的能見度,也能看到漫畫家最近的工作成果,並取得及時的讀者反應。不過週刊少年會如此暢銷,不是因為它是漫畫雜誌,而是因為裡面連載的都是知名大作,如火影忍者、遊戲王,和其他包含卡片戰鬥的相關作品。而Shojo Beat證明漫畫雜誌不需要聯合電視播放便可獨立運作,但漫畫雜誌作為市場試金石是否那麼恰當,還有一些爭議(可能有人會反駁說NANA這類有明星光環的作品,不用與其他作品綁在一起販售)。無論如何,這些例子表現出漫畫雜誌的巨大優點,讀者們也信任出版社會繼續讓作品連載下去。在日本,漫畫雜誌通常會把反應不佳的作品腰斬。但如果Viz也學一套,情況會變得麻煩又不實際。我不認為公司(或廣告客戶)會投資一本常常腰斬的漫畫雜誌,除非這本雜誌能保證上面的作品都有一定的品質並能作長遠的連載。

Yen Plus是一本從Yen Press脫穎而出的新漫畫雜誌,第一刷表定於七月底發行,內容既有原汁原味的日本作品,也有韓國漫畫和OEL漫畫作品。

現在來討論OEL漫畫這個主題,Thomspon說未來OEL漫畫會越來越多——如上所述,看日漫長大的那些人,會慢慢增強對日漫美術方面的鑑賞能力。問題是OEL漫畫仿效日漫和受「日本」影響的程度該不該有個界線,日漫與西方卡通、漫畫和其他媒體混合的程度該不該有個界線,對大多數的愛好者而言,日漫依然被視為一種類型(少年少女為其主流),如出版人週刊的Kai-Ming Cha最近所說的,若能讓視野更寬廣而開闊,對藝術多樣性的提升是不是比較有幫助呢?我不曉得這個問題的答案,不過就我而言,若能讓美國的漫畫家找到更多的工作機會,並得到更大的空間來表現其獨特的個人風格,我會樂見其成。

Does Forbes同意OEL在進步當中。「如果你所說的OEL是指"5" x 7.5"、黑白印刷、180頁、並受日漫影響的美術和劇情的漫畫作品,那麼答案是大大的X,」他說。「從OEL誕生到今已經八年,現在還有這種刻板印象實在不應該。我以為對格式太過嚴格堅持,讓創作者汲汲於公式化,只會扼殺日漫風格漫畫的成長。很多日漫以成為史詩長度的長篇連載為目標,但反觀我們OEL漫畫,最長的也不過五集爾爾。當有持久野心,也喜於挑戰格式的漫畫家跳出來時,又很快因為工資有限難以溫飽而縮了回去。出版社應該著手發展最能發揮創作者長處的新格式。答案也許是新的書面規格,也許是數位處理,但肯定不是公式化的『日漫摘要』。對於日漫風格的美術創作,應該設想如何留住人才和技術,但不應該限制空間或創意。

Forbes說到,「有很多檯面上的漫畫家受到日漫風格影響甚鉅,也反映在他們的作品上,而這個影響會逐日加深,但殊不知這種加於作品上的標籤到頭來只會傷害讀者、出版社和他們自己。根據多數人的意見,日漫讀者應該同意如果你要稱某本漫畫為日漫,那它必須在美術和故事劇情上與死神或水果藍子相抗衡;反之,超級英雄漫畫的讀者對進口的日漫則沒有絲毫興趣。基於此,我們應該反對在本土漫畫貼上日漫標籤。我不知道有哪個創作者熱烈擁抱OEL這個標籤——它只是種粗略隨便的分類,就如TokyoPop不管出處,不管風格,卻把自家所有的漫畫都稱為『日漫』一樣。Brandon Graham的作品讓TokyoPop出版被叫做日本漫畫,而交由Oni發行卻改稱獨立漫畫?有句老話適用於這個愚蠢的爭論:『這些還不都是漫畫!』」

sexica_The_fall_by_royalboiler King_city_book_1_catmaster_by_royalboiler

Becky Cloonan,與Brian Wood一起創作了DEMO[3],同時她也是East Coast Rising的編劇和插畫,這部作品是TokyoPop出版的一本OEL漫畫。她沒有想過自己是OEL漫畫家,而且她從來沒聽過別人稱DEMO為『日漫』,她說。「最接近的分類應該是『日漫讀者會喜歡的美國漫畫』。DEMO不是日漫,這無須爭論。甚至當TokyoPop在我的書蓋上戳印時,我也從來不覺得我畫的是日漫。我創作East Coast Rising時的風格,與其他作品並沒有什麼不同。為這個稱謂我吵了很久,我覺得一旦替TokyoPop工作,它就會如幽靈般的跟在身後,實際上我一直想要擺脫這個包袱。」

「我不認為其他出版社也會跟進使用OEL這個術語,它被創造來推銷和分類TokyoPop出版的書和其創作者。我很好奇這個術語的未來,雖然我個人對它從來就沒有好感。總之,我不覺得大家喜歡這個術語,它比『原創全球日漫』(Original Global Manga)等名稱更惹人爭議,爭議的人比使用的人還多,如果它被廣為接受,TokyoPop今天就不會還在這個位置了。」

「日本漫畫只是這廣闊世界一個地區的漫畫而已,」她繼續說。「那法國漫畫又怎麼說?我們會稱他們的漫畫為BD's(bandes dessinées)嗎?如果我想畫一本BD,那它應該是OELBD,還是OGBD?這是基於格式的標籤,亦或只是看原產國家來區分?Oni出版社的出書風格與日本漫畫相近,但他們的書不會稱作OEL漫畫。所以標籤是由出版社來決定的嗎?當指導方針不明確時,便會產生爭議,而且以一個創作者的角度來看,這樣分類既無意義又徒增困擾。我在這裡創作漫畫,如果我的出版公司想要把我的書以日漫的名義出版,只會打亂我的工作並帶入更多問題而已。創作者應該自由地增添自己覺得適合的作品標籤。如果一個創作者覺得他的作品是日漫,想想,他若聽到別人持反面意見時會有多麼地憤慨,反之亦然。即使TokyoPop盡力鼓吹『日漫革命』這個市場觀點,還是無法讓所有人接受,總有人懷疑這到底是市場趨勢,還是只靠少數幾家出版社畫出來的大餅。」

demo6 51068HM92SL

「舉TokyoPop的例子來說,藉由整合旗下的原創作品,他們嘗試在日漫的保護傘(他們的銷售重點)下創造漫畫的新分類。無論如何,這都會在日漫讀者族群中引起一陣波瀾,而後這個術語開始被他們出版範圍外的人們接受,進而引起討論和爭辯。原創全球日漫(OGM)這個術語也因為作為標籤而引發爭議:韓國漫畫稱作manhwa,只因為它不是日本產物就要被排除在OGM之外嗎?還有,在日本他們也稱呼他們自己的日漫為『漫畫』(comics)。所以到底是什麼決定名稱的?是出版社?愛好者?原創?格式?市場部門?還是創作者自己呢?」

「我們來看看另一個縮寫:OGN,原創圖像小說(Original Graphic Novel)。這個術語被廣為接受,因為它定義了一個格式型別,也把它自己與合輯圖像小說和TPB區分開來。這個術語很有感覺,而且沒有引起爭議,因為它所描述的是一個具體的格式。『OEL』和『OGM』不會得到廣泛地承認,這是由於他們太過含糊不清,在定義上站不住腳。所謂差勁的縮寫,就是當它需要解釋時,它無法自我闡述。」

「往好方面想,至少漫畫市場比音樂市場來得好!而且我們不會開始創造像是『Nihilistic Electro PoMo Prog』、『Ambiant Future Knock Knock Math Rock』或『Fantasy Symphonic Teutonic Metal Core』這般的類型。確實,也許這樣聽起來很酷......我正在創作一本後前衛陰森日漫融合漫畫(Post Prog Grim Manga Fusion Comics),讓我們來看看大家不會喜歡。PPGMFC,寶貝!」

最後,來談談銷售管道,日漫適合數位/線上的銷售方式嗎?「線上漫畫還有好長的路要走。沒有人有辦法提供可獲利的商業模型,不管是經由網路、手機或其他的媒介。也許在未來,線上預覽和線上廣告會扮演比較重要的角色。」Thompson作了這樣的結論。

華卓斯基兄弟近期推出一部寫實電影,駭速快手,改編自吉田龍夫在1996發表的漫畫Mach Go Go Go,這部電影在票房上慘遭滑鐵盧。而之後即將陸續推出日漫改編的相關電影,有鳥山明的七龍珠(由James Marsters飾演比克,周潤發飾演龜仙人)、大友克洋的阿基拉(李奧納多扮演主角金田,大家覺得?),手塚治虫的原子小金剛、大場鶇和小畑健的死亡筆記本、浦澤直樹的怪物和木城ゆきと的銃夢(由詹姆斯卡麥隆一手包辦編、導和製片)。看來,另一波日漫狂熱又要到來了嗎?

我們看下去。

 

原文連結:http://www.newsarama.com/comics/080718-MangaFuture.html

 

[1] Toren Smith,漫畫職人,為著名作品The Dirty Pair的原作。

[2] Yen Plus,日漫月刊,連載黑執士、地上最強新娘和噬魂師等作品。

[3] 這部作品雲中漫步有翻譯,不管是美術還是故事內容都有可看性,推薦。
(PS:雖然文中Becky Cloonan顯得有點排斥日本漫畫,但在DEMO的後記中提到其實她是喜歡的,也承認受到日漫的影響。)

No response to “[翻譯]改變中的日漫觀點(下):未來將如何?”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