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改變中的日漫觀點(中):思想起,當西方遇上東方

作者:Benjamin Ong Pang Kean
發表時間:2008-07-16 12:00:00 ET

日本有兩家指標性的漫畫出版社,小學館和集英社,兩者有共同的美國代理公司,Viz Media。

另一股日漫勢力,講談社,在這個月初宣布將在美國設立分店。 而這訊息對超級英雄迷社群代表著什麼呢?

日本漫畫和超級英雄將相互融會?

根據Marvel的manga guru,C.B. Cebulski的說法,他不認為講談社的登陸會對美國日漫市場造成什麼重大衝擊。「是的,有他們在這邊會很棒,我也歡迎他們加入這個市場,但我以為這些都是市場的常態。很多人看到他們來了,便開始苦思對策。兩個確實會幫他們在消費者的心中產生印象的因素:他們與日本出版社擁有更緊密的臍帶關係,因此可能會取得更快/同步的發行,這是我覺得他們很有能力達成的;另外,還有更低廉的價格,而這或許就比較難些。」
幾年過後,美國漫畫市場的兩大龍頭出版社,Marvel和DC,納入日本創作者的同時,也出版他們自家超級英雄的日漫版本。

就讓我們齊來一趟Marvel的日漫歷史之旅,好嗎?

對於初次接觸的人而言,有平井和正改寫故事、池上遼一繪製的Spider-Man: The Manga (或稱Spider-Man J),這隻日本蜘蛛人打敗了Electro、Lizard、Kangaroo和其他人。喔,對了,還有日本的J.Jonah Jameson,Joho報社的老闆。Spider-Man J原本連載於1970年到1971年的月刊少年,也是獲得Marvel超級英雄肖像授權後,製作屬於他們自己的日本故事的兩例之ㄧ。

那麼另一個授權給日本的Marvel角色是哪位?答案是綠巨人。早在1970年日本的Weekly Bokura Magazine中初次登場,Hulk: The Manga,可說是Incredible Hulk的重製版,由小池一夫操刀編輯,繪圖部分則給Yoshihiro Morifuji負責。不像Spider-Man J還有一些英譯本子(最近還曾在Spider-Man Family的某一頁露面),Hulk: The Manga從來沒有在美國翻譯代理或重製過。

八零年代後期,我們看到動漫畫大師大友克洋最廣為人知的史詩傑作,阿基拉,於Marvel的Epic Comics之下重製成每期38頁且全彩的漫畫刊物,在美國從1988年一直出版到1995年為止。
akira-13 MWSnap_010
Marvel在1998年的時候,期望再一次打入日本市場,於是推出共十二集的X-Men: The Manga系列,作者群有Hiroshi Higuichi, Miyako Kojima, Koji Yasue等等。故事大綱則完全改編自福斯電視台在九零年代初期播送的X-Men動畫影集內容。

Ben Dunn,首批受日漫風格影響的美國創作者之ㄧ,曾在Antarctic旗下編繪美國本土的日漫Ninja High School和其他系列,被Marvel拉攏來幫忙製作Marvel Mangaverse,這是一部日漫風格濃厚的新系列,作者群名單有X-Men的Cebulski和Jeff Matsuda,Punisher的Peter David和Lea Hernandez,Fantastic Four的Adam Warren和Keron Grant, Avengers Assemble!的UDON, Spider-Man的Kaare Andrews,還有Ghost Riders的Chuck Austen。Ben Dunn編繪第一期Marvel Mangaverse: New Dawn和最後一期Marvel Mangaverse: Eternity Twilight,同時還操刀一部Marvel Mangaverse的短篇系列。其他後續的類似企劃包括了 Kaare Andrews和Skottie Young的Spider-Man: Legends of the Spider Clan短篇系列,J. Torres和Makoto Nakatsuka的X-Men: Ronin,Ryan Kinnaird受爭議的X-Men: Phoenix – Legacy of Fire,還有Cebulski和Tommy Ohtsuka在2005年推出的New Mangaverse: Rings of Fate,Cebulski和Young的Spider-Man Family Featuring Spider Clan #1。
110060-18501-108616-1-spider-man-legend-o_super 300px-X-Men_Phoenix_Legacy_of_Fire_Vol_1_2
「對Marvel而言,Mangaverse可說相當成功,」Cebulski如此地說。「最初版本第十五個禮拜便孵出當前的Mangaverse系列,Spider-Clan迷你系列和一個短篇,Mangaverse第二部的迷你系列。很多出版社都沒辦法達到這樣的紀錄。這個企劃讓公司裡的幾個漫畫專家都獲得不少寶貴的經驗,包括我自己。公司對於Mangaverse在幾個不同層級都取得成功的這個現象,感到很有興趣。」

對自由作家和前漫畫編輯Jake T. Forbes來說,他坦承他在當時對Marvel Mangaverse並沒有追得很勤。但無論如何,基於其漫畫背景,他這麼說:「如果你想製作一個日漫迷和超級英雄迷之間的維恩圖[1],那麼其中的重疊部分將少得可憐。」

之後Marvel於2003年推出新舊作品混合的Tsunami,目標是既維持死忠漫畫迷的熱情,同時也能讓圈外人產生興趣,Marvel希冀能藉此再一次地擴展日漫版圖。Runaways竭盡一些老漫畫的賸餘價值,透過New X-Men(原始標題為New Mutants, New X-Men: Academy X)再版為Young X-Men post-Messiah CompleX。
livewires004_cov 1
下一步是2005年的Marvel Next,聚焦於年輕角色,內容新鮮又刺激,可算一次創舉。Adam Warren的Livewires也是其中之ㄧ。在一次Newsarama對Warren的訪談中,他說Livewires和Marvel Next裡面的其他一些作品都很帶勁,當然,裡頭也包含了備受矚目的X-23。說真的,這個充滿魅力的金剛狼少女能像現在這樣獲得廣大歡迎,並不是那麼令人感到驚訝。至於Livewires和其他Marvel Next作品的任務......恩,我想並不是特別以新角色來吸引兩大出版社主線外其他讀者,應該視為一次探路行動,一種試金石,Marvel和DC規律地出版新書和新角色,這些作品能受到熱烈歡迎,並進而存活下來長久推行的機會,可以說相當渺茫。不諱言的,Livewires也沒能逃出這個大趨勢之外。

「很難說是不是日漫風格濃郁的Livewires傷害了這個企劃,讓Marvel Next戰線的其他非日漫風格作品的銷路變差。我想,在經過一段適應期後,日漫風格對Marvel的讀者而言,應該會是一項有可喜而有吸引力的特色。

當然,我們有麻宮騎亜(機動戰艦、魔法陣都市)的Uncanny X-Men,貳瓶勉(Blame!)的Wolverine: SNIKT!,還有長澤真的Wolverine: Soultaker。還有其他的日漫漫畫家專門為Marvel繪製封面和插圖,寺田克也 (Blood: 最後的吸血鬼), 伊東岳彦(星方武侠), Studio Gurihiru的Chifuyu Sasaki、Naoko Kawano、Mizuki Sakabayashi和Tomoko Taniguchi等等[2] 。甚至带子雄狼的創作者小池一夫也曾寫過金剛狼的故事,發表於X-Men Unlimited #50,由傳奇人物Paul Smith負責美術。
300px-wolverine_snikt_vol_1_1 122899-18593-109689-1-wolverine-soultaker_super
Cebulski也寫過X-Men Fairy Tales、Spider-Man Fairy Tales和Avengers Fairy Tales。他從世界各地的民間故事取材,包含日本的桃太郎傳說,也邀請日本美術家武田纱那、Kei Kobayashi和一些受日漫影響的漫畫家,如Takeshi Miyazawa、業界傳奇Bill Sienkiewicz和動畫人Kyle Baker前來合作,碰撞出新的火花。

然而在自己的部落格上,Cebulski作了一個非正式的宣布:Marvel Mizuno即將造成瘋狂。之前合作的體驗棒極了,我會繼續在Marvel打拼,並在接下來的日子,把更多日本創作人拉近我們的團隊或企劃中,建構一個東西融合的和諧狀態......

至於DC的日漫計畫呢?恩,我們有麻宮騎亜在2000年發表的Batman: Child of Dreams(初始刊載於講談社的Magazine Z月刊),香港漫畫皇帝黃玉郎在2003年出版的Batman: Hong Kong(manhua[3]?),和不久前夏目義徳的Batman: Death Mask。

而又有誰能忘懷桑田二郎的蝙蝠俠漫畫作品,很快地被刊載於由Pantheon Books發行、Chip Kidd和Saul Ferris負責封面設計的Bat-Manga!: The Secret History of Batman in Japan。
還有Vertigo的Death: At Death's Door,日漫風格的Sandman副線作品,作者為Jill Thompson。另外也不能遺漏獲得Bram Stoker最佳圖像小說獎、由Neil Gaiman和天野喜孝合作的The Sandman: The Dream Hunters。
deathdd 300px-Sandman_Dream_Hunters_Vol_2_3
DC有CMX,它有自己的日漫陣容,正式發行於2004年。現在還囊括了Fred Gallagher的Megatokyo系列[4]

Minx,靠Shelly Bond和Karen Berger作先鋒,出版於2006年末,致力耕耘少女漫畫這塊領域,意圖吸引青少女讀者的注意。其中有Cecil Castellucci和Jim Rugg共同創作The P.L.A.I.N. Janes;Mike Carey、Sonny Liew和Marc Hempel合作的Re-Gifters;Andi Watson和Josh

Howard的Clubbing;Derek Kirk Kim和Jesse Hamm的Good as Lily;Carey、Louise Carey和Aaron Alexovich的Confessions of a Blabbermouth;Alexovich的Kimmie66;還有Ross Campbell的Water Baby。

在我們進行這項工作之後,Top Cow的Witchblade也隨之出現日本版本,並在秋田書店旗下的Champion Red雜誌展開連載。這部漫畫由動畫電視劇的編劇小林靖子編寫劇情,而美術方面則交由隅田かずあさ負責。該作已經翻譯並讓Bandai Entertainment取得版權,漫畫同樣透過Top Cow出版,更名為Witchblade: Takeru。

同時,Archie Comics也透過管道取得Sabrina the Teenage Witch和Josie and the Pussycats的日漫續作,這都要感謝TokyoPop的Tania del Rio,他是Rising Stars of Manga的贏家之ㄧ[5]
隨著越來越多的出版商加入這場日漫革命的競爭,令人好奇我們是不是可以在可預見的未來,看到日本三雄對上Marvel和DC的局面呢?「在這個時候,不可能,沒這回事!」Cebulski說。「Marvel長期維護著和講談社的健康合作關係,而且我們希望繼續保持下去。我在講談社的各個部門有很多朋友,他們都知道我會支持他們,而這種信賴也反映在市場上面。不要刻意改變,就這樣自然而然發展下去,對我們兩家公司都好。」

那麼對講談社(或是Viz/小學館/集英社等出版社)而言,是不是有這個可能也來搞個「反Mangaverse」?取代Marvel現行的傭兵制,即雇請日本漫畫家來繪製蜘蛛人和X戰警等作品(也別忘了Marvel/Del Rey的X戰警和金剛狼的日漫作品,和明年預定發行的OEL日漫系列[6]),假設日本出版社也想淌這場混水,甚至搞到後來獨佔美國本土的劇作家和漫畫家,以夷制夷,聘請他們創作,然後把這些作品發行在英語市場,可能是美國、歐洲和亞洲。集英社也許已經著手進行這項反OEL日漫計畫,因為他們去年才對外宣布Stan Lee和通靈王作者武井宏之有新的合作計畫,將共同創作一部名為機巧童子的日漫作品。「我個人對此的想法,即使有可能發生,也是在遙遠的未來」Cebulski如是說。「現行有太多的版權問題需要克服,這會是場極為艱難的冒險行動,不是不可能,但實在困難重重。」
20090801191512_0_2
「或許以Stan Lee的才氣,可以突破重重困境,在這塊市場上投下震撼彈,這要取決於他的心智和身體是否還能負荷如此高密度的工作」Cebulski繼續說。「在日本,只有少數其他的美國創作者享有知名度,而且也僅僅是在小圈子裡的知名度,不成氣候。因此,若沒有Stan Lee這類的大名氣加持,我還是得說,要達成這樣的目標,不容易啊!」

原文連結:http://www.newsarama.com/comics/080716-MakeRoomForManga.html


[1] 該圖乃發展自數學的集合觀念,藉由兩個(或三個)重疊的圓所構成的交集元素與非交集元素,表徵兩個(或三個)物體、事件或觀念之間的差異性與共通性,以提供相互比較或對比的效果。
[2] Studio Gurihiru,日本的一個專業繪畫團隊。
[3] Manga是日本漫畫,Manhwa是南韓漫畫,而Manhua當然就是中文漫畫啦。
[4] 高人氣的美國網路漫畫,日漫風格,後來也出版了實體書。
[5] 一份漫畫年刊,由TokyoPop出版。
[6] Original English language,原創日漫聯盟,成員多為歐美本土的日漫風格漫畫家。

No response to “[翻譯]改變中的日漫觀點(中):思想起,當西方遇上東方”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