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l Plympton專題
Bill Plympton,美國知名獨立動畫家,早先在各大報以繪製諷刺漫畫為業,後來投身動畫界,作品多半為諷諭小品,直率而幽默、短小而精幹,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填塞過人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曾兩度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提名,在業界頗受好評。以下就介紹幾部Bill Plympton的短篇動畫作品,僅做重點分享,未做完整收錄,有興趣的話可以直接前往YouTube搜尋。
周杰倫《依然范特西》(2006)
這次的專輯名字取得妙,也相當令人玩味,我們應該都依稀記得那塊石破天驚的專輯,跟當時的華語流行相比,完全是一種層次性的超越。而這次誇口依然「范特西」,是周杰倫的自信,亦或只是又一次的噱頭呢?
機飛總動員 II (Hot Shots! Part Deux)(1993)
機飛總動員系列是影史上最優秀的惡搞電影之ㄧ,與它齊名的有笑彈龍虎榜系列和驚聲尖笑系列,有趣的是,這幾個系列的編劇和導演,都可以看到Jim Abrahams和David Zucker這兩個熟悉的名字。顯見,這幾部搞笑系列可以如此成功,此兩人應該居功厥偉。
The Maxx(1995)
Sam Kieth為驚奇公司旗下的一名漫畫家,他的作品深具設計感,與驚奇公司大老闆Todd McFarlane一樣喜歡把畫框當作畫面的延伸,讓原本死板的框框充滿生命力。且到後期技巧和畫風都趨向成熟穩定之後,所呈現出來的風格既粗獷又細膩,令人驚歎。Sam Kieth的作品不多,除了一些知名英雄漫畫的短篇續作外,他最知名的個人創作應該就是這套《The Maxx》了。
台灣電影碎碎唸
民國八十年代,一些文化界的人士與學子受法國新浪潮影響,很想徹底改造以往予人粗俗印象的台灣電影。於是各種手段和批評紛紛出爐,有的結合文化界的力量,處心積慮想營造一種電影與繪畫、音樂等文化產業同屬藝術的氛圍;有的藉由報章雜誌的專欄寫作,趁機攻訐舊電影、神話新電影;甚至有的把觸手伸向金馬影展,企圖影響內部的投票作業。
亂談動畫代理
我覺得目前台灣的日本卡通和漫畫已經達到一個飽和,消費者的層次體系還沒建立好,就一股腦地銷售,這樣往往會引起惡性競爭、短視近利、劣幣驅逐良幣,不去理會內容,只想代理現成、好賣的商品,這樣對市場的影響很壞,我想這時候或許應該試著引進歐美的卡通和漫畫來調和,讓市場作比較良性的競爭。
Bruno Bozzetto專題
Bruno Bozzetto是義大利一位傑出的動畫家,其作品的畫面簡單純樸,放棄對話,喜歡用動作來表述一切,內容則逗趣而深刻,往往也帶有一些社會層面的戲諷。以下就依照年代來分別介紹他的四篇優秀作品。
機器人嘉年華(1987)
這是一部在八零年代後期推出的概念性OVA。整部作品共八短篇加一個結尾,由八位動畫導演分別創作。從成果看來,當初的創作方向應該相當自由,只需主題與機器人相關,其他劇情人物都可隨導演的意思天馬行空,於是也因此造就出八篇風格各異的作品,有熱血、有深情、有浮濫、有晦澀。這種概念性創作看似隨意,其實也最容易引導出導演各自的態度與理念。
就以這部《機器人嘉年華》為例,梅津泰臣雖然一向以血腥暴力又誇張的動作場面著稱,但在《PRESENCE》這部短篇中,他卻難得表現了極為細膩的一面,導演手法與劇情張力都濫情而感人;《Franken's Gears》可以看到森本晃司一貫的黑色幽默,光影效果也是相當可觀;貞本義行的《A Tale Of Two Robots》,樸實且趣味;林太郎與大友克洋風格合壁的中村高志,其《Nightmare》為八篇中最令人驚艷的精采作品。當然,在頭尾客串演出的大友克洋,起頭起得妙,收尾也收得漂亮,不愧為總策劃。
《機器人嘉年華》在YouTube分為十二個部份,英文發音,沒有字幕,不過多數短篇中沒有任何對話,簡單意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