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小感之ㄧ

image

我這個人喜歡逛書購書,這是出於一顆愛書之心,或者說,一顆識書之心。因為對它有所認識,了解其中的樂趣與價值,所以才格外欣賞。

而面對浩瀚的書海,個人向來抱持著來著不拒的態度,任何類型的書籍文欉都能接受,進而消化為己用。不同類型的書籍有不同的讀法,和不同的樂趣,以下就大概講講我的一點心得:

對於文學類書籍,先說明,因為我性格上不夠纖細,想像力也不夠,所以對韻文總不得其門而入,這邊主要談的是非韻文的小說。文學小說,閱讀門檻最低,同時也是最高的,因為基本上來講不會有什麼艱澀詞彙或專業術語,所有的描述,普羅大眾大致都能理解,但理解是一回事,從中品嘗出美感又是另一回事了,文學小說閱讀的難處便在此,其中的美感和意義有時候非常隱晦,針對前後文關係,或是幾個關鍵象徵性描述,讀者必須不斷地反覆聯想、刺探、推敲,辛苦後才得以知悉作者真正的意圖,進而得到樂趣。這個過程是不輕鬆的,甚至是艱辛的,但真正的文學閱讀便是如此。

image 一般對文學認識不夠的讀者之所以無法理解文學小說之美,只是因為他們用普羅小說那樣的閱讀法來對付文學小說──即所謂的快速瀏覽,囫圇吞棗,只攝取劇情,而忽略細節,這種速讀對於普羅小說是有效,而且必要,可以讓讀者很快從中獲得快樂,但文學小說不吃這套,它需要一定的情緒沉澱,樣樣都急不得,或許有時候太枯燥的部分,可以用毛姆所說的跳讀之法,但這只是權宜之計,針對書中艱澀難讀之處,應該抱持著高山登峰的心態,步步為營,靠耐心與恆心,最終才得以攻頂,盡享那股雋永的滿足感,視野也跟著開闊起來,咀嚼出文學之美,比之電影和美術更能令人陶醉,因為閱讀是一種反覆辨證、反覆刺激的過程,,那是一種極致的快樂,甚至可以用宗教術語中的「狂喜」形容之。

以上為閱讀文學小說的方法和樂趣,我也是高中後才慢慢才體會到的,雖然目前道行尚淺,經典文學小說名著看得不多,認識也不夠深刻,但我不急於此(事實上也急不得),只希望有日能盡覽古今名著,串聯出一條文學的康莊大道。

以前我汲汲於類型小說的追尋,如武俠、科幻或推理類小說,喜歡過金庸、倪匡和柯南道爾,但現在視野開闊後,就較不拘泥類型,甚至開始有點排斥類型(偵探小說除外),畢竟真正的文學和美,是複雜而難以歸類的,現在喜歡的作家有尼爾蓋曼、漢密特、卜洛克、馮內果、卡爾維諾等等,同時我也喜歡幽默諷刺的喜劇小說,如《湯姆瓊斯》、《好預兆》和《第二十二條軍規》,喜劇在文學中有所侷限,但發展性還是相當可觀,希望有天能挑戰二十世紀的喜劇傑作《尤里西斯》,登上那座當代文學巨峰,想必是另一番壯麗風景。

對於哲學類書籍,首先要求的是一顆求知若渴的心,和無比的耐心。什麼叫哲學?就是解釋事物的一種學問,涵蓋甚廣,科學和宗教隸都屬於哲學之下。哲學講究系統和方法,多半以極嚴謹的筆法,架構一套認知模型,而後不斷延伸出去。哲學閱讀難度之所以那麼高,在於兩大障礙﹔艱澀術語和觀念建構。通常為了解釋方便,哲學家自創,或引自前人的術語來使用,光要解釋一條術語,就可能曠日費時,何況一篇論述中有幾十條術語,而這些術語又彼此牽連干預,產生新的意義和指涉對象,若想全盤釐清,恐怕不是幾天可以達成,而是要幾個禮拜,幾個月,甚至用幾年的時間來研究,成天茶不思飯不想,滿腦子只鑽研著那些型而上的議題。所以說哲學系的學生會把腦袋燒壞就是這個緣故,但這也正是閱讀哲學的標準態度,要達到這個標準,真的很難很難,要有足夠的興趣和時間,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閱讀哲學書籍。

對於一般人而講,我只建議看一些哲學入門和哲學史,特別推薦大思想家羅素所寫的西方哲學史,不淺博也不枯燥,很令人沉迷。至於尼采或叔本華等哲學家的著作,還是少碰為妙。

 人文類書籍,以人為本位出發,講述社會和文化的種種議題。書中的內容常常生硬難嚥,術語多,含糊不清的地方也多,但若能撐過第一關,把一些術語都大致弄清楚意涵所在,那麼接下來便海闊天空,趣味油然而生,尤其是那些大師級的著作,每段恢弘的論述,甚至每個句子都有它的表面說法和隱含意義,還有更多令人拍案叫絕的諷刺與幽默,嘻笑怒罵皆成文章,還都是大家手筆的文章,看起來過癮極了,雖然閱覽速度不快,但論其沉醉與投入,卻是它類書種難以追其項背的。

人文類書籍可以看到雄辯滔滔的議論,也可以看到訴諸情感的溫柔文章,更可以從中體認到歷史、文化和人性。沒有讀這些書,不可能知道台灣文化界過去經歷三大論戰﹔中西文化論戰、鄉土文學論戰和新舊電影論戰,他們站在不相交集的兩端,透過文章隔空交火,有的維持一貫風度,有的就難免撕破臉,最後對簿公堂,甚至挖出祖宗八代來鞭屍;沒有讀這些書,不可能知道原來學識學養如此豐富之人,也有其卑鄙卑劣的一面。但即便性格上有缺陷,論調也無法說服自己,只要看到他們筆下那雄魂有力的文章,旁徵博引,立論萬鈞,還是讓人不得不懾服。讀書人的傲有兩種,一種是風骨,一種是學識,清高風骨令人起敬,淵博學識同樣令人佩服啊佩服。

藝術類書籍,我的藝術天份不高,但又極好此道,所以只好吸收一些藝術史相關的內容,來了解藝術,親近藝術,增進個人藝術品味,並從中獲得生活的樂趣。若人生中缺乏美的體驗,那麼想必是空泛而無聊的。另外,眾多藝術中我個人比較偏愛第八藝術,也就是電影。

image 電影是聲音、影像和文字的同步結合,雖然最為親近大眾,但同時也是最最複雜的藝術載體。電影誕生的一百年來,從孩童玩意,搖身一變成為學術殿堂的嚴肅研究。透過眾多理論家和實作家的努力,讓「電影藝術」不再是個爭議的話題,如今沒有人會質疑電影的藝術表現能力,這中間的過程是漸進的,是艱辛的,電影史簡直可以說是濃縮的藝術史,因為總會有人把其他藝術實證過的理論套用在電影身上,不管結果好或不好,對或不對,都增加了電影的內涵和複雜程度;或者,可以看作是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投射,舉凡表現主義、存在主義、超現實主義、後現代等哲理思維,在理論提出的同時,便有電影創作來響應,而且恰如其分。

總之,電影可以談的東西太多了,可以研究的東西窮盡一生都難以通透。不過若當作閒暇時的嗜好來研讀,倒是不錯。

企管類書籍,可以從大歷史角度看企業的興衰,個人對這類書不是很感興趣,只挑電腦軟硬體公司的來看,因為其中會談到一些技術的部分,而且很可能是純技術類書籍所沒有記載的,像是軟硬體的客戶評價、使用優缺點、功能增添和刪減、核心技術等等,也可以看到IT史的著名戰役,如瀏覽器之戰和作業系統之戰,這些都是精采而且極具參考價值的。

只是很遺憾,大部分的企管類書籍重人事,輕技術,人員的介紹文字往往多於技術數倍。個人覺得人事方面的記載很囉唆,所以這時候跳讀就派上用場了,這是文學大師毛姆所教導我們的招式,跳過無聊乏味的部分,直接進入想看的章節,對於多餘文字充斥的企管書籍來說,這是必備也必學的閱讀方法。

此類書籍個人看過的不多,如《憂鬱的巨人》,這本敘述電腦大廠IBM從業績的最高點,一直滑落到谷底的歷程,詳細舉列衰敗的原因,是一本很典型的企管書寫;另一本就吐血推薦了,《Borland傳奇》,作者有專業的技術背景,對於細部的技術層面,寫起來遊刃有餘,甚至還有獨到的使用心得,我以為是這類書籍中典範的典範,更難得的是,這本還是台灣人自己寫著的,不推不行啊!

簡單走筆至此,只是對有碰觸的書籍類型,大致理個頭緒,深入的細節部分,則要看個人修行了。

 

No response to “讀書小感之ㄧ”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