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園》是一部架構嚴謹的作品,每一段劇情鋪陳都有它的意義存在。剛開始看,可能會覺得很多人橫死街頭,死得莫名其妙,但看到後面,才知道這些都是為了順理成章引出馬亞所做的必要犧牲,就像遊戲王卡片要打出王牌的時候,需要拉幾張牌作為祭品。
失於自然,設計味道太重?我也有點這麼覺得。但在很多時候,讓劇情自然發展,可能會減弱作者想表達的內在思想,而遠藤浩輝他又特別愛好說道理的,所以在自然與說理之間做取舍,他只是稍微偏重了後者,我想這也無可厚非,而且仍不改《伊甸園》是一部佳作的事實。
英雄就該有配得上英雄的死亡?不知道各位看倌有沒有品嚐過原版的《無間道》和《無間道》西洋版,其中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負責主角臥底的那位警官,從高樓被人丟了下來,原版是飄飄然落在車子上,用慢動作呈現,再配上感人的背景音樂,再接聲勢浩大的紀念遊行;而西洋版就很幹脆,無聲無息直接掉在主角面前,一個番茄砸爛的聲響,血濺在主角身上,然後停格兩秒左右。
我個人比較欣賞後者,不煽情,但它的藝術感染力卻非常地強烈。《伊甸園》也是這樣,表現比較直接,不過其實它很具詩意,傳達出一份不灑狗血、但情真意摯的感傷情緒,不少對白也都值得再三咀嚼,這是不需要仔細看就可以看出來的。
《風之谷》有進取,《伊甸園》同樣也有,它裡面很多人物,都是從社會最底層爬上來的,背後都段有心酸的過去,娜烏西卡生來就是皇家子弟,她很上進,很積極,但她可能永遠不知道什麼叫做低微的人生,什麼叫做真正的絕望。
這是屬於個人的進取,還有牽涉社會整體,人類全族的進取,不過在這邊我不想洩漏劇情太多,看到後面就知道了。
遠藤浩輝野心太大是事實,不過《伊甸園》當然有主線,就是克羅爵病毒在人類身上的感染過程。
其實從剛開始主線就已經確立,只是它比較隱晦,被其他大大小小的支線遮蓋住,要到第十集之後才完全明朗化,中間有一段時間略過不談,不是作者忘記它的存在,而是為了讓克羅爵病毒進化,好比毛毛蟲在成為蝴蝶之前,也是要先結蛹閉關一段時間的。
有很多人《伊甸園》看到一半就放棄,我覺得很可惜,如果能到第十集之後,我相信,很多對作品結構的疑問和不滿都可以隨之而解。
最後,我不同意休閒時只能看不需動腦的作品。哈洛卜倫說欣賞文學並不輕鬆,但會給人一種「艱辛的快感」。何況《伊甸園》還遠遠稱不上艱辛,它不是那些唱高調、作姿態,故作高深的作品,它裡面有大量的通俗元素,不需要有什麼高端的品味也能欣賞,直接體會其中的樂趣。對讀者唯一的要求,就是背景知識量要足夠,否則很多地方沒辦法看得通透,看出味道來,就像一個不認識鋼彈的人去看軍曹動畫,也會對裡面的惡搞喬段感到莫名,摸不著頭緒。這是同樣的道理。
晦澀和深刻不同等我同意,譬如手塚治虫的《火鳥》,以淺白的手法帶出一個無比巨觀、無比深邃的故事,做到真真正正的雅俗共賞,其典範性我沒有絲毫的懷疑。不過好的作品是不是一定要有高度可讀性呢?如果這邊的高度可讀性是指老少咸宜,不需要背景知識,像《小王子》一樣入口即化,那我就不是很苟同了。
至少,一口氣看完《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的人我還沒遇見過。
No response to “《伊甸園》討論集之二”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