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拍上搜括了幾本過期很久的美國漫畫資訊雜誌,包括四本《Wizard》、三本《FAN》和一本《Comic Journal》。
稍微介紹一下,《Wizard》是美國銷路最好的漫畫資訊志,以漫畫為主,另外也有動畫、遊戲、玩具等等的各路小道消息。經營到今天已經另外分出幾份姊妹雜誌了;而《FAN》的編輯方針與《Wizard》差不多,份量略多,也較豐富,多了音樂、紙牌遊戲等內容,還有地下漫畫的專欄介紹,只是受歡迎的程度不及《Wizard》,似乎出了幾期就沒下文了;《Comic Journal》與前兩者差異很大,不僅沒有彩色印刷,文章也不那麼直白,而且偏向非主流,這期的幾篇文章就不只一次提及編輯不怎麼喜歡傳統超級英雄的立場,有許多地下漫畫的評論和介紹文字,看起來是一本頗為硬派的雜誌。
而原本我對這幾本雜誌都不熟,只是趁著便宜來看看那邊的漫畫資訊雜誌長什麼樣子,不過翻閱後卻發現其中夾雜一些日本動漫畫的專欄和廣告,這讓我相當意外,因為雖然美國引進日本動漫的時間要更推前幾十年,經典的日本漫畫介紹讀本《MANGA! MANGA!》也早在八零年代即問世,但從沒想過早在九零年代中旬,美國最主流的漫畫資訊志已經開始為日本動漫畫設置固定專欄,同樣是主流雜誌,日本的《New Type》可沒有什麼美漫專欄。由此可見,後來從《神奇寶貝》開始日本動漫在美國所取得的爆炸性商業成功,或許並不如一般人所想的那麼突然。
以下就把這幾本雜誌裏面日本動漫的相關訊息貼上來,,依日期排序,並做一些簡單的文章釋意和個人想法。若要查看完整頁面請直接點擊圖片。
Wizard 47 1995.7
這期專欄開頭說第一次專欄獲得廣大迴響,大部分的回函讀者希望知道日本漫畫該去哪里買,所以這期專欄主要介紹日本漫畫在郵購單上的一些標題術語,和日本漫畫專賣店的相關資訊。
從這篇文章可以做兩個推測,一是從上下文推斷,《Wizard》很可能在上一期,也就是1995年7月的第四十七期,第一次刊出日本動漫專欄;二是當時日本漫畫在美國還沒有通路在各地門市鋪售,只能透過郵購或專賣店來取得。
另外左下方還介紹了一部即將出版的漫畫《Gunsmith Cats》,台譯貓眼女槍手。
這期唯一的廣告,主角是在美國聽說很紅的《Armitage III(奧美蒂)》,廣告辭寫得很聳動,把它形容成銀翼殺手遇上魔鬼總動員的結合。
文中還提及另一部日本動畫《kishin corps(機神兵團)》。
Wizard 61 1996.9
這期封面出現《Ghost in the Shell》電影版,雖然只是一小部分,不過已經展現了這部作品在《Wizard》編輯們心中的份量,還為此開設特別專欄。
這期的特別專欄,讓幾位看過《Ghost in the Shell》的編輯說說自己對此作的看法,分為推薦和吐槽兩方,推薦的理由就常見的那幾項,不過吐槽部分倒很有意思,他們的說法有不知所云、跟不上劇情、實際表現出來的與導演企圖有差距等等,抱怨還不少。
貌似很多經典科幻作品剛開始會有一段時間備受爭議,後來才逐漸被眾人提升到一個高不可攀的位置,《巴西》、《銀翼殺手》皆是如此。對此我個人是覺得,要往這些所謂的經典作品身上貼多少金箔都無所謂,但不要忘記這些鑲金的「神作」,本質依舊沒變,一樣可受公評。
這期的日本動漫專欄,主要介紹CPM Comics,一家美國的日本漫畫出版社,文中以《Sailor Moon(美少女戰士)》為例,描述日本漫畫的特點,也寫道CPM Comics不願與既有的漫畫消費群重迭,希望創造出新的消費群眾——更大也更多元。故此CPM Comics不只進行代理工作,另一方面,也積極培養自家公司的manga-style arist(日漫風格漫畫家)。
文末還點出manga(日本漫畫)並不只是一般刻板印象所認知的那麼片面,在日本,manga所指的就是comic,manga其實可以做更多元的變化,因此期許旗下的日漫風格漫畫家在模仿日漫風格之後,進而創出融日漫優點與在地情調的風格,如此一來便更能讓美國讀者接受,最終理想是能讓投資顧問或銀行家都能在通勤時候人手一份漫畫,如同日本一般。
這面左邊介紹兩部動漫,漫畫《Spirit of Wonder(中華姑娘)》和動畫《Maison Ikkoku(相聚一刻)》。
右頁是天地無用電影版的廣告,裏面形容這部的風格是1970s-Retro-Tokyo-Action-Sci-Fi(七零年代復古東京動作科幻),唔,是指類似超人力霸王或哥斯拉還是那種的嗎?恩,我一點都不瞭解為什麼會做這樣的描述……
《Wizard》和《FAN》書末都有多達數十頁的漫畫價目表,原則上只列出文字,但若書中有提及或編輯比較喜歡的作品,則會把風面一併放上來。因為本期有介紹到攻殼機動隊,所以在這頁可以看到其封面。不過說到這價位表,實在讓人費解,似乎已出版的書目會全數列出,而且每期都有,巨細靡遺。至於為什麼不列出最新一期的就好,恐怕只有天知道。
FAN 18 1996.12
剛在《Wizard》看完CPM Comics的專門介紹,到了《FAN》則有CPM Comics的單頁廣告,可見這時候CPM Comics正積極擴張版圖中,廣告的圖估計也是CPM Comics旗下漫畫家畫的。
相比於《Wizard》,《FAN》的動漫專欄就比較鬆散,多半是些零碎的介紹。這期介紹了《Roujin Z(老人Z)》、《Nadia: The Secret of Blue Water(海底兩萬哩)》、《Violence Jack(暴力傑克)》和《Tenchi Muyo! in Love(天地無用! IN LOVE)》。文中極為推崇海底兩萬哩,說這部也許是有史以來最棒的TV動畫之ㄧ。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另外還介紹一套紙牌遊戲,《Ani-mayhem: The Collectible Card Game》,說這是第一套收集日本動畫角色作為遊戲素材的紙牌遊戲。我沒玩過,不過似乎有很多外國人熱衷此道,《FAN》還為紙牌遊戲開個別專欄,介紹新進的產品。
FAN 20 1997.2
這期的專欄也很淩亂,先為讀者介紹一種我沒聽過的影像新標準Chroma-Cel,稱其畫面更清晰、銳利,色彩也更為鮮豔。接著說大部分引進的日本動畫都是英文配音,所以這期介紹幾部作者認為配得還不錯的作品,有《Doomed Megalopolis(帝都物語)》、《Grappler Baki (刃牙)》和《Space Warriors》。
這頁比較有意思,介紹一位擁有專屬個人虛擬角色的女孩,Apollo Smile,真實職業是演員,但她繪製一些日漫風格的肖像畫,放在個人網站上,平時也會搞些cosplay。她可能是最早注意到這塊商機的人,在當時廣受美國宅男們的歡迎。不過我看維琪的介紹,她後來不搞這些了,認份地到一些電視劇跑龍套,畢竟現實還是殘酷的。
這頁跟日本動漫沒有直接關係,介紹一位在獨立動畫界非常有名的動畫家,Bill Plympton,前面的生涯簡介雖然很有趣,但可以跳過不看,跳到Bill Plympton當時的新作計畫《I Married A Strange Person》,他說這是一部蘊含更多暴力,更有日本動畫風格的片子。注意,在這邊他隱約把日本動畫跟暴力連結在一起。而後他宣示,動畫世界正在變化,變得越來越沒有限制,或許很快會有很多成人導向的動畫作品來跟大家見面。Bill Plympton還說這塊成人動畫領域除了日本以外,從來就不曾好好利用過,日本他們可做了不少這方面的好作品,所以他希望以後能往這個方向來好好努力。
FAN 23 1997.5
《Robotech》在美國聽說很受歡迎,這期《FAN》就開了特別專欄,介紹《Robotech》漫畫版的起由和進度。文中說道早在八零年代初,《Robotech》已經擄獲廣大的收視群,但其實這部是由《Macross》、《Sovthern Cross》和《Mospeada》拼湊起來的。但也因此,讓漫畫的改編工作比較沒有限制,除了一開始會忠於原著外,再來會另開新的篇章,當然在發揮創意的同時,也會嚴守原著的世界觀和科技設定,不會有魔法什麼的跑出來,這點作者請大家放心。
這篇跟上一期介紹Bill Plympton的那篇文章一樣,只有導演的說法跟日本動漫扯上邊。主要介紹人氣漫畫《Gen 13》的電視動畫,訪問到這部動畫的導演,Kevin Altieri,他擔綱過蝙蝠俠電視動畫的導演,同時也是《獅子王》的主要導演之ㄧ。之後介紹《Gen 13》的部份可以跳過,不過在文章後面,這位導演提及他身為日本動畫的忠實粉絲,過去花很多時間跟人們溝通,試圖說服大家來做更成人觀眾取向的動畫,因為日本就是這麼做的,也成功了,所以他希冀能比照辦理。
這期的專欄,左邊是超時空要塞二電影版的介紹,這部分跳過;右邊上面有歐洲漫畫博覽會的見聞,作者說幾乎每一家有擺攤的出版社都至少展出一套日本漫畫,最熱門的是《Gon》(?!)、《怪醫黑傑克》和《龍珠》,作者撿了最新的《Gon》回家,不過他說這法國版封面和美國版的不同,倒是跟美國版一樣少了原版有的彩頁。右下方介紹第一套引進美國的日本H-Game,《Mad Paradox》。
Wizard 76 1997.12
現在是解文說字時間,這裏說一般聽到manga這個字眼,通常有三種可能,第一,日本的漫畫或動畫;第二,具有日漫特徵的美國漫畫,像速度線或大眼睛;第三,念錯了。
又是《Armitage III》的廣告,而且一樣噱頭十足,“攻殼機動隊以降日本動畫的最大作!”
還是廣告,不過這家Manga Entertainment的名號響亮多了,大概七八成美國的日本動畫都會看到這個著名商標。
這期的專欄介紹Viz Comics的新漫畫雜誌《PULP》,目標鎖定在成人讀者,文中說過去美國所引進的日本漫畫都太刻板化,太低齡,其實還有一大塊成人專屬的日本漫畫尚未發掘,所以他們這次嚴選幾部青年漫畫,放在一起以雜誌的形式推出,希望能開出新的市場。這裏面有《Strain(喋血煞星)》、《Dance Till Tomorrow(あさってDANCE)》、《Black & White(惡童)》、《Banana Fish(戰慄殺機)》和《Heartbroken Angels(傷だらけの天使たち)》,唔,看起來都是大作啊。
難得出現的日漫封面,這次有銃夢,由剛提過的Viz Comics代理出版。
Comic Journal 223 2000.5
《Comic Journal》跟前兩份雜誌不一樣,它沒有每期固定的日本動漫專欄。所以這篇並不是專欄,而是類似投稿性質的,描述作者前往日本遊玩,回到加拿大後卻受到海關人員刁難的親身經歷。
雖然說主角的遭遇很悲慘,但這篇實在太好玩了,他說在日本的那幾天過得很暇意,還搜刮了好幾本加拿大買不到的「夢幻逸品」。但沒想到一下飛機,海關就來找他麻煩,跟他說他的物品可能需要再檢查,所以把他請到房間裏面,開始盤查,一會兒指著漫畫內頁問他:“你覺得這女孩看起來幾歲?”,一會兒又問:“國小女生是不是都買這種內衣啊?”。作者心裏罵著他娘的幾千次,但還是忍著怒氣一一回答。經過三個小時的漫長盤查和檢閱,海關人員終於宣告結論:必須扣留他那十八本漫畫和一卷錄影帶。
詳細書目和扣留原因如下:
《Golden Boy(黃金小子)》
性暴力、兒童性交、bondage(類似SM?!)
《Is》
兒童性交
《Video Girl Ai(電影少女)》
兒童性交
《Vander(超機動員)》
獸交
《Rei Rei(美しき性の伝道師 麗々)》
獸交
《Best Selection Version C》
性暴力
《Juliet(ジュリエット)》
兒童性交
《Nankyoku 28-go(南極28號)》
bondage
《U-jin Brand(遊人ブランド)》
性暴力
《VG Max》
bondage
《Futari ni Omakase(2人におまかせ)》
bondage
一卷沒有標題,朋友送的AV
bondage
所以作者只好拖著疲累的身子獨自回家,跟自己的戰利品說再見,真是愈哭無淚啊。雖然他後來自力救濟,寫信給各單位申訴,而且也成功地拿回屬於他的幾本官方認定的「違法色情漫畫」。但在文中他還是忍不住發牢騷,說他原本以為加拿大是個自由國家,但到那天才發現他的想法大錯特錯。然後他形容這就像種族議題一樣,是一場仍待努力的言論自由的戰爭。
Wizard 129 2002.6
最後一本《Wizard》,時間一下子拉到2002年,日本動漫的廣告和訊息越來越多了,第一頁翻開就可以看到廣告,看來Manga Entertainment對GS很有愛,篇幅占最大。
《魔物獵人妖子》的廣告,這可以說是美國引進日本動漫的一個奇特現象,老作和新作會一起上市,這部是我小時候看的,結果2002年美國才剛推出,讓人感覺到有點微妙的時間錯亂。
大都會的廣告,很多漂亮的宣傳詞令,不過有的挺奇怪,“日本動畫版的紅磨坊”???
鋼鐵天使的廣告,畫面中出現的幾位元大姐是這部的美國配音員……
這期的專欄主要介紹《Kinnikuman(格鬥金肉人)》,說道這部作品製造成玩具,在1985年引進美國,易名為M.U.S.C.L.E,引起風潮,讓現在不少大人還念念不忘,所以這次引進金肉人二世的動畫,不僅小孩子喜歡,也讓大人順道感受一下懷舊之情。文中還提到原著漫畫的作者是一個創作團體,叫做Yudetamago,意思是煮熟的蛋。這讓我有點懵了,因為這部漫畫的台版作者叫蚵仔煎,我猜這其中可能翻譯過程有誤,而且台版一定錯得比較嚴重。話說我小時候一直以為這名字是出版社亂取的,就像完顏阿骨打一樣…… 右邊是《人狼》的單頁廣告。
這頁有幾個短篇介紹,有《Excel Saga》,文中形容成《South Park》和《Dirty Pair》的綜合體;還有好萊塢八卦,說龍珠最早有可能在2003年上映,結果一直拖到現在。還說《Ninja Scroll(獸兵衛忍風帖)》也有機會拍真人電影,結果呢?謠言八卦畢竟還是不可信的。右邊又是Armitage III的廣告,從1995年一直打廣告打到2002年,要不紅都難啊。
最後這面是鋼鐵天使配音員訪談和一些業界消息,訪談物件是替主角配音的Black,幾段言談都很客氣,但不知道為什麼,總給人一種違和感……
以上就是這幾本雜誌全部的日本動漫相關內容。總結一下,我個人得到四個推論:
第一,美國漫畫出版社從九零年代就開始計劃性地培養日漫風格的漫畫家。 第二,從1995年到2002年,《Wizard》的日本動漫廣告有增加的趨勢,反映出當時日本動漫產業在美國的正成長。 第三,主流取向的《Wizard》和《FAN》有固定之日本動漫專欄,而非主流的《Comic Journal》卻沒有此一規劃,從這點看來,日本動漫雖然和地下漫畫一樣都是黑白印刷,但在當時並沒有被視為其中的一員,反而認為它背後有極高的商業價值,值得投資、推廣,甚至值得在主流美國漫畫資訊雜誌上開闢專欄。 第四,在當時(1997年前後),至少有兩位知名動畫導演認為,日本當地有很優秀的成人導向動畫作品,而且已取得廣泛地成功。 |
這份見解是否有所偏差,我不敢斷言,但在我的印象中,1997年之前的日本動畫,撇開色情動畫不談,所謂成人導向的動畫作品,除了押井守的幾部動畫電影外,似乎乏善可陳。
因此我個人猜想,若非是押井守動畫所造成的刻板印象,則有可能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這些歐美動畫導演把一般向的動畫「誤認為」成人向。因為相較於日本,北美的影片尺度相對地狹窄許多,一些日本列為十四歲以上可以觀賞的影片,放在北美則可能不只限定成人,甚至會遭受禁播、禁售的命運,這部份可以拿《Comic Journal》的該篇文章當作參考。
No response to “從早期美國漫畫資訊誌略窺日本動漫的在地發展”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