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胡適的書,恰好看到胡適所作的《水滸傳考證》,裡面內容很有意思,指出金聖嘆眉批的缺點,說他有過時的八股選家氣,也有迂腐的理學先生氣,更過度詮釋本文,顛弄作者的原意,這些部分都不足取。所以他建議一般讀者初次碰《水滸傳》,應該先從未標註金聖嘆眉批,且加入新式標點符號的版本開始看起。直接從原文去感受水滸傳的魅力。
而後他更蒐集許多《水滸傳》相關史料,開始胡適最擅長也最熱衷的考據工作。
及時雨宋江乃一歷史人物,在《宋史》里現蹤數次:
「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宋史二十二)
「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東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贈開府儀同三司,諡文穆。」(宋史三百五十一)
「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 ,劫鉅舟十餘,載擄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 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宋史三百五十三)
也就是說根據史實,宋江一干人等原為三十六人,後來民間慢慢流傳,才演變成水滸傳中的百零八人。
「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從這幾段敘述,我們可以看到宋江等人在當時是何等威風,以一敵萬,完全不把官府放在眼裡。是之後遭大軍圍剿,才降服於朝廷。
而後的民間野史《宣和遺事》,更把此三十六人均冠上稱號:
「宋江見官兵已退,走出廟來,拜謝玄女娘娘;則見香案上一聲響喨,打一看時,有一卷文書在上。宋江纔展開看了,認得是個天書;又寫著三十六個姓名,又題著四句道,詩曰:
破國因山木,兵刀用水工;
一朝充將領,海內聳威風。
宋江讀了,口中不說,心下思量:『這四句分明是說了我裡姓名。』又把開天書一卷,仔細觀覷,見有三十六將的姓名。那三十六人道個甚底?
智多星吳加亮 玉麒麟盧進義
青面獸楊志 混江龍李海
九紋龍史進 入雲龍公孤勝
浪裡百跳張順 霹靂火秦明
活閻羅阮小七 立地太歲阮小五
短命二郎阮進 大刀關必勝
豹子頭林沖 黑旋風李逵
小旋風柴進 金鎗手徐寧
撲天鵰李應 赤髮鬼劉唐
一撞直董平 插翅虎雷橫
美髯公朱同 神行太保戴宗
賽關索王雄 病尉遲孫立
小李廣花榮 沒羽箭張青
沒遮攔穆橫 浪子燕青
花和尚魯智深 行者武松
鐵鞭呼延綽 急先鋒索超
命二郎石秀 火舡工張岑
摸著雲杜千 鐵天王晁蓋
宋江看了人名,未後有一行字寫道:『天書付天罡院三十六員猛將,使呼保義宋江為帥,廣行忠義,殄滅奸邪。」宋江看了姓名:『見梁山濼上見有二十四人,和俺共二十五人了。』」(宣和遺事第二章 亨集)
之後胡適又考證坊間流傳的《續水滸傳》,又名《征四寇》。他說四寇之名來源甚早,首次出現於《宣和遺事》:
「宋江統率三十六將,往朝東嶽,賽取金爐心願。朝廷無其奈何,只得出榜招諭宋江等。有那元帥姓張名叔夜的,是世代將門之子,前來招誘宋江和那三十六人歸順宋朝,各受武功大誥敕,分注諸路巡檢使去也。因此三路之寇,悉得平定。後遣宋江收方臘有功,封節度使。」(宣和遺事第二章 亨集)
根據《宣和遺事》,宋江等三十六將威猛無比,朝廷無其奈何,只好使出招降手段,讓他們從人人得而誅之的山賊,轉變為正義的化身,一腳踏入官府門第,為朝廷賣命,更與昔日同行反目,接連討伐三路之寇和方臘,即四寇——遼、田虎、王慶、方臘。
宋江的生平固然深富傳奇性,但這並非歷史上頭一樁由黑洗白的案例,但卻因為後來民間渲染,與水滸傳的推波助瀾之下,成為今天我們最熟悉的歷史故事。
這同時也讓人聯想到這幾年最火熱的漫畫作品《ONE PIECE》,與《水滸傳》多有雷同,七武海接受世界政府的招降,放棄海賊身分,晉升官府,與諸位將軍平起平坐,這難道不像宋江等三十六員的翻版嗎?後來出現的四皇,威震一方,各有各的龐大勢力,這不正是官方語言中的四寇?而後政府為了抵禦白鬍子進攻,夥同七武海聯合峙敵,這與宋朝當年「以賊人對抗賊人」的策略又有何差別呢?
所以或許我們可以說,《ONE PIECE》就是一部類水滸傳故事。差別只在於據點從山頭換成海洋,稱號也從山寇變為海賊。其餘故事流程和主要人物性格方面並無多少差異,大致上可以用《宣和遺事》中,天書的末八字來概括——廣行忠義,殄滅奸邪!
No response to “四皇?四寇?”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