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八百萬種死法
作者: 勞倫斯.卜洛克
譯者: 易萃雯
出版社:臉譜
推薦原因:從客觀角度來說,卜洛克在台灣似乎有不少忠實讀者,而這本書的名氣更是不小,隨便搜尋一下就是一打的書評。雖然說這不代表什麼,但至少就我所查到的,大部分的書迷對這本書的評價都不錯。而這本書另外更囊括了一些偵探小說界的重要獎項,如1983年度愛倫坡獎和1983年美國私人偵探小說作家協會薩謬爾獎最佳小說。
而從私人角度來談,我一樣會給這本書打上很高的分數。雖然說這本書是我讀第二次的時候才喜歡上的。第一次讀的時候沒有什麼耐心,沒有很注意其中的細節部份,而以為這只是周旋在妓女和皮條客之間的無聊刑事案件,所以顯得相當不耐,看到一半就宣布放棄。但在我看了卜洛克的《殺手》之後,對他的行字風格有了比較深刻的體認,也對史卡德系列重新起了興趣,所以就又把這本《八百萬種死法》借來看。很神奇的是,這次讀起來跟第一次的感覺差異懸殊,高昂的閱讀興致可以說是一路到底,一口氣看完,很是暢快。我想這就是所謂類型和單一作者書迷的構成。當你一旦熟悉一種類型或是某一作者的書寫手法,那麼不僅讀起來真的毫不費勁,對於書中的認知和體會也更為徹底。而且還可能發生一本接一本的上癮情形。而卜洛克的小說,就有這種令人上癮的魔力。
最後折衷來講,廣告文案提到這本《八百萬種死法》,是卜洛克邁向文學殿堂的里程碑之作。因為我接觸過的卜洛克小說尚少,所以這個里程碑我現在沒辦法給什麼評語,但說到文學性,就我個人以為,這本書真的超越了冷硬派草創時期的漢密特和錢德勒的小說。作為通俗小說類型,這本小說的文字當然是淺顯的,但卜洛克巧妙的文字安排能力,顯然比前述兩者都來得高明許多;而小說中不斷穿插的各式各樣荒謬的死亡新聞,加上搖擺不定的人性化主角和藉由書中角色道出的作者自白,都在在表現出存在主義的調調。喜不喜歡看個人,不過從某些角度看來,這的確充實了冷硬派小說的骨肉與內涵。或許也因為它軟化了冷硬派小說中的某些稜角,才陰錯陽差地獲得愛倫坡獎的青睞,而非具冷硬派指標的馬爾他獎。嫌棄漢密特和錢德勒的小說太過簡單類型化,那麼大可試試這本《八百萬種死法》,我想應該不會失望的。
心得感想:
大部分喜歡古典偵探小說的書迷要的只是想看到一個犯罪事件,然後參予其中,與劇中的神探同場較勁。所以一般來說,古典偵探小說主要要求的是嚴謹的架構,完美的謎題,也因此主角的性格設定相對之下並不是那麼樣的重要。但冷硬派偵探小說談的是街頭巷尾的真實犯罪,讀者從參予者變成旁觀者,而帶領讀者前往視察探案的就是咱們的小說主人翁,這主角一己的好惡直接影響讀者看待事情的角度,重要性不亞於劇情和案件,所以這主角的性格塑造,對冷硬派小說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漢密特的史貝德,是公認冷硬派偵探中的完美化身。他機智、強悍、冷血,凡事以自身利益為最高準則。他是冷硬原則最原始的奉行者,受萬世冷硬派書迷景仰。
錢德勒的馬羅,雖有著驢子般的固執脾氣,但充滿正義感,為朋友兩臂插刀,為淑女出生入死。他表面上是二十世紀的窮酸偵探,但內地裡卻是十七世紀的忠貞騎士。自始自終,他以自身的高道德準則行事,自始自終,他是冷硬派書迷永遠的最愛。(PS:這裡陳述的只是大多數人的意見,其實我個人對馬羅的龜毛個性頗為詬病)
卜洛克的史卡德是個酒鬼,他軟弱,但該硬的時候可硬得狠;他迷惘,但他總會在適當的時候清醒;他搖擺不定,但他還是有其堅持底限;他不喜歡這個世界,但他願意擔負一切活下去。他沒有前二者那樣的完美堅強,但他的性靈卻因此而更加厚實,只因為他多了那份最為真摯可貴的——人性。
No response to “八百萬種死法”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