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巴黎小販,達卡旅人
作者: 喬鹿
譯者: 張穎琦
出版社:大塊文化
推薦理由:
先說一下,這本書是我在寒假剛開始不久看的,不過原先我並沒有打算介紹,因為老實講,我並不喜歡這本書。儘管內容還算充實,文化厚度高,論調也極有個人特色,單論其內容,是本值得一看的遊記,但我就是不喜歡作者擺出那副姿態,這點我留在後面再詳談。那麼為什麼現在又想寫這本書,則是因為這些天我接連看了兩部電影,《諜對諜》和《隱藏攝影機》,在觀看途中,不知爲何的,總讓我不斷聯想起這本我一個月前看的書。我猜想這是因為,它們同與區域意識和種族情結有所牽扯的關係吧。
或許也因為這樣,讓我重新起了介紹的想法,畢竟,這本書還是有不少可取之處,不能因為我一人的好惡就全盤否決,何況閱讀這回事,並不只代表著單方面的吸收,往往也需要適度地加入批判性思考。(其實會寫這篇.....一部份的原因是為了提一下這兩部電影... :)
那麼,前言至此,接下來就簡單介紹一下書中值得注意的地方,而後續的心得感想,我會針對下面每一段推薦理由稍作極為私人的看法,可能有考據過,也可能是我隨手捏造來的,要不要接受看個人,還是那句老話--批 判 性 思 考。
本書雖為遊記體裁,但全書前三分之ㄧ部分都在回憶五十年前的過去,那時候作者與家人曾在非洲住過一段日子,敘述瑣碎,但卻有著濃厚的情感,而舊地重遊,與過去的強烈對比不僅讓作者為之震動,也透過文字感染讀者。遊記基本的情景描繪,作者不過不失,但論及文化體悟,本書的確比同類書籍更多了一些深刻的論述。
《諜對諜》一片從經濟的角度,探討了目前歐美和中東地區的利益糾葛和恩怨情仇。其中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幕,是劇中主要角色之ㄧ的能源分析家,在中東某國家的大王子面前痛批其政經制度。他直指中東國家長年以來的集權,對國家整體發展有害無益,而且濫用石油資源也已經到了一種極端的地步,很可能不出幾年就走向衰敗。《巴黎小販,達卡旅人》一書中也有類似的論述,但非洲沒有石油資源,多的是批評非洲人懶散且多產,作者從各角度去探究爲何非洲至今難以起飛。我想即便作者的論點可能不夠完整深入,但說服力已經足夠了。
《隱藏攝影機》是部非典型的驚悚片,有法國電影的舒緩情調,也有導演的批判意涵,碰觸了法國人極度不願回顧的塞納河屠殺事件,這是場種族間的悲劇,讓人聯想起過去幾世紀以來最悲情的族群:非洲黑奴。關於這點作者也有自己的一番理論,他透過與嚮導間的正反辯論,一方面承認西方人過去幾個世紀以來的錯誤,但另一方面,他更強調阿拉伯人是奴役黑人的始祖,而姑息這件事的,正是部族間糾紛不斷的非洲黑人。另外作者也指出,直到現在,黑奴交易仍在部分阿拉伯國家中私下進行,而非洲買賣人口的興盛程度,也足以令識者搖頭。作者的這些論述雖然少見,但不失為一篇精彩的翻案文章。
最後,也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作者對一些傳奇人物的認識,尤其是被被尊稱為「非洲醫學之父」的史懷哲,作者與一般世俗完全相反。描述他其實是個極為嚴重的種族歧視者,重視音樂更甚病患與行醫品質,而他在非洲行醫方面所擁有的一切榮耀,全是媒體炒作的結果,包括他在1953年得到的那份諾貝爾和平獎。這部份的論述很驚人,衝擊力道更甚前兩者,至少對我而言是這樣。因為我小時候因為看過他的傳記,而曾經非常崇拜過他,沒想到在這麼多年後才發現有這樣的說法。建議對此翻案也同感震驚的朋友,就為了這幾頁的文字,把這本書找來看看吧。
心得感想:
非洲淨土這類題材,在好萊塢並不算少見。但論及深度,這類主題充其量只能算是美國南方莊園的變種,徒具懷舊思緒,膚淺且極端自我,可說是捏造一場虛偽的美夢,本書作者即是陷入此夢中泥沼的一例。作者五十年前以小主人的身份進駐該地,高人一等,茶來伸手,飯來張口;五十年後再度踏入達卡,身分卻降低為普通的異國旅人,連低賤的賊人都討他便宜。這樣程度的貶謫,作者當然不習慣,當然會不爽,當然也就處處批評,處處找麻煩了。
非洲的經濟破碎,或許正如作者所言,非洲人應擔當其大部分的責任,但這種完全撇清關係的論述,出自一個西方人之口,實在一點都不厚道。非洲今天的衝突戰亂,很多是因為過去西方各國胡亂做勢力劃分的結果;非洲今天的民主政治會腐敗,很多是因為歐美當年為了抑制共產勢力擴張而扶植低能政府所致。而歐美各國在經貿上的堅持,更是讓非洲至今難以發展的主因之ㄧ。這也是?何在幾年前,有位經濟學老學者曾在聯合國會議時痛心的表示:「所有的貧窮都是有計畫且刻意的人為現象!」這話有見地,但顯然歐美先進國家不當一回事。
而本書最讓我感冒之處,就在於作者對於黑奴的論述。他利用一個當地的導遊(我深信這個導遊是作者自己捏造出來的)來給他幫腔,從阿拉伯的早年奴役到至今未改的賣子陋習,作者極力的想說服讀者,歐美國家是對不起非洲黑人,但非洲黑人本來就飽受欺負,而且也不自愛。這番歐美右派歷史家的理論看似厚實,但顯然作者遺漏了最重要的數據統計,根據歷史學家的考據,過去至少有五千萬名到六千萬名黑人直接或間接死於西方人的奴役。這個可怕的數字是過去猶太人遭納粹屠殺總數的十倍!這份數據一擺出來,什麼都黑白分明。而且作者最不應該的就是在非洲黑人的傷口上灑鹽,甚至諷刺他們連自己都做人口買賣了,又何需太在意別人怎麼對待他們。作者那副與《隱藏攝影機》男主角一致的高盧嘴臉,很是難看。
以過去曾被日本殖民的台灣為例,如果說日本的統治提高了台灣的教育水準,這是事實,我想沒需要否認什麼。但如果把一個偏頗的事實建築在某些人的痛苦之上,那就其心可議了。像是在去年,竟有政客說出其實很多慰安婦是自願的這樣的話。好吧,就算有部份慰安婦自願前往"勞軍",那也是被騙被拐被洗腦的,受傷害的是更多的無辜女子,而說出這種話只會給這些人造成更大的心靈傷害,會說出這種話的人真是噁心到了家。而本書作者的很多話,就跟這句名言相當,而且往往更為尖銳。
至於史懷哲的部份,雖然說與我童年的認知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從字裡行間探究下來,我以為作者會如此批判這位傳奇人物,有很大部分是因為他母親曾與史懷哲有過幾次不愉快的衝突。但我還是覺得此一說法的可信度頗高,畢竟,因為受媒體炒作而提高身價已經不是新聞了,甚至可以單靠一部電影就改變歷史定位,Malcolm X和奧斯卡·辛德勒都是這樣的例子。
而談及諾貝爾和平獎,更是爭議不斷。阿拉法特的政治魅力遠大於實質貢獻,但因為他有著親近西方的良好形象,諾貝爾和平獎就這麼簡單地到了他的手中;而在去年把此獎頒給屢次給美國難堪的國際原子能源總署,則是有很大部分的因素是為了抗議美國未經聯合國同意的侵略行為。再說,像史懷哲這樣在非洲的親民形象,正是歐美極力洗脫過往侵略者色彩的強力漂白劑,所以會如此大力吹捧,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最後下個結論,《諜對諜》和《隱藏攝影機》都是好看又有內涵的好電影(?!)。至於這本《巴黎小販,達卡旅人》,可讀性在同類書籍中可歸為中上,如果不放任何心思,那顯然應該是好看的。而內容的刻畫方面,平心而論,的確有其文化內涵,但這裡所謂的文化內涵,是建構於屏除己見、開放包容的新時代思維,亦或只是傳統西方價值觀的再造,就看讀者怎樣去感受和解讀了。
No response to “巴黎小販,達卡旅人” ;
張貼留言